现代自媒体与审美研究相结合的探讨

  对于报考在职研究生学习的人员来说,不管是选择同等学力申硕形式还是一月联考,论文撰写和答辩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帮助大家对论文创作有所了解,接下来的时间为大家整理了一篇现代自媒体与审美相结合的探讨。

 

  网络审美文化的发展被自媒体审美文化影响着,并且越来越人性化和自由化,进而广大受众的审美观念也随之被影响,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自媒体与审美研究相结合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自媒体和审美都是当今社会的热门问题。技术让自媒体取代了传统媒体的霸主地位、独占鳌头,同样也是技术给大众审美带来了美丽新世界。而自媒体的到来无疑给审美带来了新的冲击,将自媒体与审美研究相结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本文从美学、传播学和心理学原理探讨自媒体的审美问题,详细分析了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对审美的影响,阐述了自媒体激发美、创造美、表现美的审美功能;另一方面,从“受众”角度分析自媒体时代“受众”到“用户”的转变,分析其用户审美观念转型的影响对自媒体审美世界的构建意义。本文还希望对自媒体审美出现的一些问题思考解决办法,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重建审美新秩序。

  关键词:自媒体;审美;技术;审美价值;审美观念

  1.1论文选题意义

  2003年传播学家提出了“自媒体”这个新兴术语,而当今的社会生活的确被自媒体充斥并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博客、微博、微信、微电影成为了现代人每天生活必须的一部分。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全面发展。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领域都运用科学技术推成出新。媒介更不例外,它随着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迎来了自媒体时代,让自媒体更是站在了人们视线最显眼的位置,而它所蕴藏的审美也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正是因为自媒体自身独有的特点,让审美降落并洒向了人间。所以在审美的领域研究自媒体呼之欲出。它不仅是大众身边的问题也是学术审美界的重要议题。

  在新技术和新的文化影响下,传统与现代主义视野中经典的“审美”概念已经发生异变。传统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的代表性体现样式是艺术,而今天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代表性体现样式则是媒介。作为审美观念的媒介在文艺学、美学领域成为最典型的代表并且成为重要研究对象,还促成其研究转向,是有一定的文化精神和内在原因的。在历史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审美”进行新的界定,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审美”的嬗变轨迹。尽管审美发生嬗变,但美并未彻底淹没,它始终在找寻某种方式,继续自己的生长,所以在自媒体时代观察新的审美“嫩芽”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审美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必须的一部分,而审美客体要具有美的潜质,审美主体要有一定自由度和审美意识才能建立审美活动,那审美主体必然是研究自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它是由社会人群产生。但在这样一个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期,传统的审美主体已发生了新的改变,传统媒介的“受众”

  往往是随意、机动的,而到了自媒体时代,出现的“注册”行为是其他媒体形式所不具备的,这样保证了“用户”的固定性。正是这样的趋势促使媒体正在从“受众时代”走向“用户时代”.这是一种新的角度去研究自媒体“用户”,在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审美文化的形成就是因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有了很大的发展。自媒体的审美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形成,其核心是在原来的媒体本身具有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上,添加了文化内涵,这些大众化、即时性和碎片化的的文化内涵充实了文化传播内容和途径的选择,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信息自主化和网络世界人本化。也就是说这意味着,普通大众的工作生活等都可以本着自愿自主的的原则在各种“自媒体”上分享。

  网络审美文化的发展被自媒体审美文化影响着,并且越来越人性化和自由化,进而广大受众的审美观念也随之被影响,并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所以,本文将自媒体与审美相结合,运动美学理论、传播学、心理学理论将自媒体与审美文化、审美功能和对人们审美观念转型结合起来讨论,用全新的视角对自媒体审美化的实现、自媒体审美功能独特性和自媒体时代“受众”到“用户”的转变及用户审美观念的转型做出分析,得出用户对自媒体审美世界的重构。发现自媒体时代审美出现的审美危机,并找到解决应对危机的办法重建审美新秩序,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大背景,研究旨在希望运用审美学的理论解读自媒体带来的美学冲击。

  1.2研究现状

  1.2.1自媒体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自媒体”的研究专着还没有出现,关于“自媒体”的研究大多数都出现在新媒体研究的专着或学术论文中。其中,绝大多数论文是从传播学、社会学角度对“自媒体”进行研究,与本文相关的有关“自媒体”文化研究的有:

  2010年陈庆在《当代文坛》上发表《博客文学:“零壁垒”的“自媒体”文学形态--中国博客文学的兴起与研究现状》认为文学是网络文学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形态,博客文学的兴起是现代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结果,中国博客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有五大特点:杂语狂欢、虚拟主体、全息复制、超文本、有机评论;2010年董伟健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自媒体的文化缺失及其传播环境重构》认为个性化很强的自媒体因把关不严、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了虚假信息、媚俗信息、暴力信息、欺骗性信息等不良信息的大量传播,因而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存在严重的文化缺失,其对传播环境的污染值得关注;2011年杨深淅在《新闻爱好者》上发表《自媒体下的自恋文化》认为自媒体是建立在个人媒介基础上、以个人应用为中心的新型个人传播信息系统,在这种自媒体的传播形势下,滋生出一种新型的文化--自恋文化,并从自媒体自恋文化产生的原因、表现、理论视角等方面对自恋文化进行了研究;2011年吉林大学韩丽的硕士论文《自媒体发展及其文化问题》认为自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大众媒体自上而下的“灌输-接受”信息传播,受众已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变成了信息的创造者,这种角色改变导致大众话语权的大肆释放,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草根文化,自媒体在创造新型文化的同时也滋生了不少亟待解决的文化难题等。

  虽然有关系统阐述“自媒体”的专业学术研究并不多,但是有关自媒体的具体审美形式博客、微博、微小说、微电影等的研究正在增多,主要有:2007年南京师范大学高雁的博士论文《中国博客文化传播研究》从博客浪潮引发的媒介技术变革、技术文化特征、传播话语权的变迁、博客写作方式、博客文学类型、博客文化生态结构等方面,研究和思考博客文化意义与传播价值;2007年孔庆东在《文艺争鸣》上发表《博客,当代文学的新文体》认为博客在21世纪的中国当代文坛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继宋元话本小说、“五四”随感杂文之后又一开创时代潮流的崭新文体,其具有的草根性、灵活性、互动性、通俗性、轰动性、批判性使其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新力量蓬勃生长;2010年欧阳友权、罗鹏程在《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博客文学的结构体式与创生形态》从作品的结构体式上解读博客,认为博客有着自主写作的多文体性、互动书写的接龙体式和图文并陈的多媒体性等特征,从创生形态上把握博客文学的存在方式;2012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庞乐的硕士论文《微博客的审美学研究及其意义》主要研究了自媒体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微博的审美学研究及意义。同年王欢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社会心理视阈下微博文化研究》通过对微博用户草根化、全面性、内容浅显化、实时互动性、裂变式传播等特性的分析,解析微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心理机制,以及微博文化的社会功能,倡导建立塑造健康的微博文化。

  1.2.2自媒体的审美研究状况

  审美是人生的境界,是人类所从事的精神性活动之一,它是一种更高级的生命追求与生存形式。近年来,审美文化的研究成为了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重心从文化现象转向到了审美主体及审美对象上来。在自媒体时代中,审美又与新兴的“自媒体”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传播分享信息的同时也形成了新时代特色的审美特征。

  现代社会虽然正在进入新的“自媒体”时代,但国内有关“自媒体”各个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只是更多地出现在新媒体研究中,并且作为新媒体研究的一部分,而文艺学方面关于“自媒体”审美的研究尽管已经有所关注,但独立成篇的学术论文却很稀少。近两年出现一些,2012年扬州大学徐丹丹的在江西科技学院学报发表《论“自媒体”审美文化中伦理的缺失》认为自媒体审美文化中伦理价值的缺失导致审美文化走向庸俗、芜杂和颓废,自媒体审美文化必须建立伦理自律的秩序,寻求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良好平衡,以提升自身的审美价值。2013年她的硕士论文《“自媒体”时代审美心理探析》研究了“自媒体”时代下受众的审美心理。其他大多是关于艺术、文学方面审美功能研究的学术论文。

  1.3论文主要的框架和创新点

  本文将主要从自媒体时代“审美”的嬗变入手,来具体分析自媒体时代下自媒体审美文化的形成、自媒体的受众变化及自媒体的审美价值和特征,从而揭示数字技术的到来对自媒体审美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意义和自媒体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框架和创新点。

  第二部分从“自媒体”的相关概念入手,对其产生、发展及自媒体“审美化”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要研究自媒体对于审美方面的价值,首先要了解“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它产生发展的过程,这必然要影响大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体验,这些变化就引导着自媒体朝着媒介审美化、审美生活化等方向发展,为后续的自媒体审美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对“自媒体”的审美功能及其独特性进行研究。每一种实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性。自媒体在全球风靡的背后,一定有其独特功能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而这种功能怎么通过共享的信息、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符号向人们的视觉、听觉发起冲击,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精神愉悦,形成特有的审美功能呢?这个需要深入探讨。本文即从这个角度出发。

  第四部分“用户”对自媒体审美的构建。本章节主要通过对自媒体时代“用户”新的审美心理特征及观念的转型的研究看“用户”对自媒体审美的构建。首先运用传播学方面的理论分析普通媒介对于受众的定义,继而通过对“自媒体”各方面特点去分析自媒体的“受众”到“用户”定义的转变。把握“用户”审美心理特征,继而分析自媒体影响下用户审美观念的转变。

  第五部分是文章的余论。针对一些不完善的审美状况,重建审美新秩序。技术为社会审美带来了便捷和速度,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完善的审美状况,对正常有序的审美环境造成了威胁。本章将对自媒体环境下的一些审美危机进行梳理进而找到应对危机的办法重建审美新秩序。

  本文最大的创新在于选题的创新和研究内容选取的创新。首先,选题的创新。

  “自媒体”是近年来出现并席卷大众日常生活的新型媒体,它有别于传统媒体。

  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人人可参与可创作等特点。它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载体,它体现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将“自媒体”置于哲学美学的视野中进行考查,在传播学领域对“受众”到“用户”的转变进行考察,再从审美角度对自媒体“用户”重新加以审视,试图将自媒体研究与审美特征、审美心理、审美功能及其大众审美观念相结合,构成自媒体审美研究这个课题,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同时有利于人们正视“自媒体”的审美,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改善审美缺陷,完善人们的精神家园。其次,研究内容的创新。将自媒体的产生、发展与自媒体审美特征、心理、功能和审美观念相融合,并且通过结合生活事例,从多个角度出发去谈谈自媒体“用户”对审美研究的影响和作用。

  另一点,以往针对自媒体的研究大多数致力于如何利用自媒体的积极性,而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和危害性没有总结概括。本文在研究自媒体审美的同时,直面自媒体引发的审美观念转变,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即自媒体审美缺陷进行梳理总结,以便趋利避害更好的利用自媒体的发展矫正人们的审美观念,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从而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2自媒体时代的生活

  2.1何为自媒体

  2.1.1自媒体的定义

  继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计算机”评选为年度人物以后,2006年又把“YOU(网名)”评选为年度人物。《时代》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这是一个事实:当更多的人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参与形式,主动地投身于公共表达的传播之时,它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媒体形式。

  “wemedia”在中文中常被翻译为“自媒体”,这个概念起源于一个记者--“2002年年底,一专栏作家丹吉尔莫首先提出‘WeMedia’概念,之后他在2003年1月出版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这份着名的新闻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下一时代的新闻:自媒体来临》(NewsfortheNextGeneration:HereComes'WeMedia‘)的文章。”2003年7月了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撰写出版了“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在当中“WeMedia(自媒体)”被他们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①后来《WeMedia》经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随后美国着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出版专着《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WetheMedia:GrassrootsJournalismbythePeople,forthepeople》),这标志着现代信息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

  我是这样理解“自媒体”的,它是一个普通大众提供、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平台与载体,而这必须要依靠数字科技的发展。它主要的特点体现在“自”,自由性和自主性,它较传统媒体而言更具有一种自由性和个性。它不再只能由专业人士操作,而是普通大众都能参与,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也由大众自己随意编辑。而自主性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来制作、发布、传播信息。在当下,很多企业、政府机关也创建了他们自己的自媒体,与社会群众互动。

  2.1.2自媒体的产生和发展

  纵观历史,根据不同时期主导型传播媒介性质的不同,可将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口头媒介,也就是人们口耳相传,面对面的口头媒介。第二时期为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等。第三个时期就主要是电子媒介时期了,包括电报、电话、相机、广播、电视等传播信息的方式,后来科技发展还有了网络、手机、数字影视等。而在这三个时期信息传播的特点当然不尽相同。在口头媒介时期,信息主要是由少数人生产、消费,传播的模式也属于小众传播。到了印刷时期,虽然信息仍是由少数人生产,但是多数人开始消费,传播模式也变成了大众传播。而电子媒介时期到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多数人参与生产、消费,生产、消费的界限模糊,传播模式为个人传播。

  最初大家熟悉的报纸、杂志等媒介为1.0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媒介逐渐过渡到通过电脑等工具来呈现时便到了2.0模式,现在所谓的3.0时代也就是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媒体。

  在今天,通过科技的发展社会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一直以来,信息和新闻都被专业的机构所掌控,这些机构往往拥有强大的权利或者财富去控制信息的发布,没有他们的点头,任何信息都不会流传于世。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局面注定会被改变,作为社会成员我们有权力去知晓社会,更有权力表达自己的心声,所以人们不再受到所谓的主流媒体信息的操控。在这个时候“媒体”这个词也已经不再是电视、报纸、杂志的专有名词,虽然很多人参与着调查走访编辑排版,但其信息更新频率以及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及时性相比于微博、微信等社会化渠道显然有些逊色,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促就了“自媒体”的产生。

  2003年吉尔默在他出版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撰写的题为《下一时代的新闻:自媒体来临》文章中写道:“当今年轻读者在获取信息方式上的多样性,正是新型报道方式的催化剂。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的论坛,就某些问题和别人进行交流,他们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和他们需要了解的当事人进行一对一的接触,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使我们的传统媒体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的读者已经不必等着报纸和杂志为他们做好的半生不熟的新闻产品,他们完全可以自己下厨房。”①博客首先成为了自媒体的最佳形式。在2004年他又出版了《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一书,这一书要为以博客为代表的真正新媒体发表独立宣言。毫无疑问,博客宣告了新的个人化媒体时代的来临,而这个时代的代言人就是吉尔默。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发展,自媒体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而如今社会最具代表的形式就是博客、微博、微信。博客是最早出现的自媒体形式,也是目前互联网上最主要的一种自媒体形态。它最早诞生在1998年的美国,最早的个人网站--德拉吉报道曝光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这次的报道迅速、内容详细、消息准确,首次让人们见识了博客的魅力。当时的博客可以说是异常稀少,一直到2002年8月,美国《新闻周刊》报道说“全世界自觉实践博客数量,已经达到50万到100万之众,每40秒钟,都有一名新的博客加盟进来。”

  ①博客迅速成长起来,并不断吸引着人们去尝试。它类似于个人网站,任何人都可以注册,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免费空间。它的写作环境轻松、自由,所以给网民带来很大的表达快感,自然为网民所喜爱。它可以发布日志、照片、音乐、视频。可以添加好友、关注,订阅消息。它的内容可以公开也可以不公开。它不单单是个人空间,而是一个功能日益强大的自媒体。

  在2005年-2006年,博客在中国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它带来了一种“全民写作”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微博开始产生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视野,“全民写作”在这时变成了“全民传播”.写博客在此前对许多网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然而博客毕竟也有门槛,它有字符的要求,同时也就有了时间上的要求。博客刚出现时受到人们的日益追捧,但流行时间一久,能坚持下来的人也会越来越少。但微博却有所不同,它没有字数的限制更没有内容上的要求,形式上也多元化,并且微博产生于网络智能手机较发达的年代,它对网络技术与电子设备的依托决定了它能真正迎合人们生活习惯和节奏的碎片化特点,抓住了很多网民对博客产生倦怠的心理。有了微博大家能利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发表感想,留住“此时此刻”心里的感受,哪怕只是只言片语。知名的博主也开始通过微博将博客内容过滤,这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追捧及传播。由此可见无论是草根大众还是知名的精英博主都特别欢迎微博的到来,微博随即很快替代了博客的地位,被大众所接收并广泛使用。每天大家见面都会说“今天你刷微博了吗?”.但在微博最风靡流行的时候,还没有人谈所谓的“自媒体”。

  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自媒体的时代给现在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发展或者是创业的平台, 把握机会,珍惜眼前。

推荐简章

更多

    相关文章

    0/300
    精彩留言
    暂无数据
    暂无留言

    热门学校

    更多

    热门专题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2024年在职研究生报名时间、报名入口、报考条件 同等学力申硕报名流程 专业学位硕士报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