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ARTICLE DETAILS

化学家怎么上生物课

  化学在职研究生频道讯:DNA链怎么会螺旋式上升?年纪大了头发为何渐渐变白?动物身体的颜色究竟是什么决定的?生物学中理所当然的结论,或许还可以有更多有趣的解答。昨天,在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过重大成果的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为本科生上了一堂遗传学公开课,主题“生命过程的侧面观———漫游在化学、数学、物理和生物学的边界”,500人的大会议室座无虚席。

  非本专业的校长开课,目的何在?在学生中反响如何?

  上课PPT多达154页

  据了解,这门遗传学课授课老师原为生命科学学院的乔守怡教授。昨天担任主持的乔守怡教授透露,之所以请来杨校长,源于两人共同的爱好——贝壳。有一次,他们聊起贝壳上的花纹,杨玉良从遗传学以外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接连举了十多个科学史上的精彩例子,最终促成了这次授课。

  昨天上午播放的PPT(演示文稿)多达154页,讲台上,杨玉良试图以一个非生物学者的视角,从数学、物理、化学角度审视生命现象,期望对学生的科学思考有所启迪。

  “外行人来讨论生命科学是需要勇气的。但实践表明,学科交叉是极其重要的。”杨玉良走上台来,引用了物理学家薛定谔的话开宗明义,“一般都认为,一位科学家总是对某些学科具有深邃渊博的第一手知识,因而他是不会就他不太通晓的论题去著书立说的。这就是所谓的位高则任重。可是,最近100多年来,知识各种各样的分支在广度和深度上展开,却使我们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困境。我们清楚地感到,要想把所有已知的知识综合成为一个统一体,我们现在还只是刚刚开始在获得可靠的资料。 ”

  实践表明,跨越学科的学术视野,有利于重大发现的产生。“诺贝尔奖青睐交叉学科。”杨玉良举出一组数据,从1999年到2004年,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统计发现,84.6%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本科念的不是生物学,57.1%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不是学化学出身,20%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当初不是学物理的。从百年诺贝尔奖获奖情况看,41%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而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95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来自交叉学科领域的成果占到了45项。

  小故事串起两小时

  整整两小时的课堂上,鲜为人知的科研花絮不断。“早在1920年,科学家就已经发现DNA(脱氧核糖核酸)由A、C、G、T四种碱基组成,当时许多人都不相信如此简单的组成可以成为遗传信息的载体。”杨玉良娓娓道来,直到二次大战以后,有人从数学的角度给出有力的证据——假设有五种符号,任意组成长度为25单位的序列,一共可以有6.23×10的13次方的排列方法。

  “很多生物有斑斓的条纹,但如果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却能发现它们符合一些数学定理。难道是基因懂得数学,还是计算机懂得基因?”杨玉良以此开头,将数学上的偏微分方程,应用于模拟动物毛皮花纹。不少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此次本科教学公开课由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开课希望将通识教育理念贯彻进专业教学。大学的教与学都倡导跨学科的交流,鼓励用多学科视角看待本专业领域的问题。此外,也希望激励更多教师投入教学研究。

  (原标题:化学家怎么上生物课) 

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转用

0/300
精彩留言
暂无数据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