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ARTICLE DETAILS

中央财经大学:让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心

  中央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网讯: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记者梁天韵)刚刚步入中央财经大学校园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戴子钧,打算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水”过去,甚至和同学商量,如何抓住机会一起逃课。然而,第一堂课下来,他原本的“鬼心思”就熄了火,“这课好像有那么点儿意思!”

  “拴住”戴子钧心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谢玉进“反传统”的教学样式。没有照本宣科和“填鸭”灌输,而是将“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的问题抛向课堂,恰恰击中了在座的“戴子钧们”——那些初到大学迷茫无措的青年学生。

  在热火朝天的头脑风暴、自由讨论和师生互动中,类似“思政课死板无聊”的念头被一扫而光。

  “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多变,高校思政课如何真正入脑入心,帮助大学生构建健康的信仰体系,面临诸多挑战。”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表示。

  不用点名和随机提问抽查,每堂课几乎全勤;不趴桌上睡觉、不玩手机电脑、不背英语单词,学生从课堂旁观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活”起来的思政课背后,是中央财经大学10多年来对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

  走出教材——

  “思政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冯秀军认为,要实现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目标,关键在于寻找到教材主题与成长主题的契合点,敏锐捕捉大学生在成长中的思想困惑和价值需求。

  为此,中央财经大学形成了“主题链教学法”。“以学生关切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教学。不从结论出发,不从‘必须、一定要、应该’等断言式命令出发,而是从辩护到推理,让教学沿着答疑解惑的科学认知路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冯秀军介绍。

  正如法学院2014级本科生王姝所说:“思政课不提供答案,而是提供‘思想的训练场’。”

  而如何才能找到“真问题”“好问题”?从2008年至今,中央财经大学面向全国9个省市10所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提炼出近千个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为准确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校几十名一线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已成为常态,为了一个“问题链”的提炼、设计和解答,大家经常陷入热烈争论。

  走出课堂——

  然而,挑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新问题不断出现。“就算老师讲的每节课都是‘精彩一课’,还是难免‘审美疲劳’而感觉乏味。”有学生如此评价。

  对此,谢玉进坦言:“教师在孤岛式的讲台上谆谆教导、苦口婆心,学生在秧田式的课椅上端坐、僵坐、呆坐、枯坐--这样的课堂场景下,无论教材多么完美、教师讲授多么精彩,都难免陷入‘说教、灌输、重复、枯燥、厌倦、逆反……’的泥沼。”

  为打破捆绑式的静态课堂,中央财经大学根据不同教学主题,尝试不同的课堂形式,打造出“魅力课堂群”:推理、辩论等思辨课堂,社会实践、公共服务等实践课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情感课堂……

  “其中属实践类‘行走的课堂’最受学生欢迎。”冯秀军认为,“让那些充满生命活力和青春能量的大学生,行走于课堂之外的课堂,用双脚去丈量、用双手去触摸真实世界,用实践和行动来解答‘问题链’中的问题,会产生强烈的思维碰撞和心灵激荡。”

  讲台上,9名学生正在展示自己在“行走的课堂”中收获的成果:用手语“歌唱”《隐形的翅膀》。作为“我的梦·中国梦”主题实践团队之一,他们选择到北京市昌平区某特殊学校参访,学习手语,与聋哑儿童互动交流。此外,茶文化与咖啡文化、家乡风情、手机使用等主题,都成为学生们思考和践行爱国精神的独到方式。

  记者了解到,中央财经大学的思政课课堂还向网络空间延伸。“成长氧吧”“基础课教学研究网”等一系列“网络课堂”,成为汇聚共享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

热门简章

更多
    0/300
    精彩留言
    暂无数据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