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西方经济学概念简介

  已经进入2019年度,准备参加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的学员,需要多了解一些财政学概念以备考试,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西方经济学相关概念,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

  1、再贴现制度: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行为。在需要现金时,商业银行可以持合格的有价证券到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或进行抵押贷款。这时,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在贴现率执行货币政策。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2、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反之,中央银行可以卖出政府债券,以便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被较为广泛地加以使用。

  3、货币创造乘数:

  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若银行系统最初增加存款△D,以法定准备率rd留下准备金,通过向客户放贷则可在银行系统中最多创造出的货币量为△M=△D/rd

  4、法定准备金制度:

  法定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将储蓄中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防止储蓄人兑现的时候出现流动性困难,这种制度就叫做法定准备金制度。法定准备金率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就会降低,货币乘数就会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则会出现相反的倍数效果,最终扩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

  5、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中对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在没有政府的封闭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与单个市场一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有关。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呈反方向变动。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

  6、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在生产技术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

  7、货币工资刚性:

  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当劳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出现刚性。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存在着对货币收入的幻觉。货币工资刚性成为凯恩斯主义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

  8、消费物价指数:

  衡量通胀率的一种方式,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角度来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幅度。通常,消价指数是通过假定某些重要的消费品在基期价格为100而测算出来的每一年价格上涨幅度。

  9、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是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由于总需求表现为货币数量,因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10、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的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

  11、收入指数化:

  是政府对付通货膨胀采取的一项措施。实践中形成工资上涨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出现之后,工人以此为理由要求增加工资。如果工资的上涨超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会形成新一轮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为此,经济学家建议执行收入指数化政策。所谓指数化就是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比如,政府规定,工人工资的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经济增长率。收入指数化可以是百分之百指数化,即工资按物价上升的比例增长,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即工资上涨的比例仅为物价上升的一个部分。

  12、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竞争条件下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就业率。由于这一就业率与经济中的市场结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因而被冠以“自然率”的名称。使用自然就业率的概念,货币主义说明经济处于自然率水平,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率假说。

  13、菲利普斯曲线:

  英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首先提出,是用来描述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后被新古典综合派用来说明价格总水平、失业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14、单一货币规则: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为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运行环境。因此,货币学派主张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主义建议,货币以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的速度增长。

  15、理性预期假设:

  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可以作出符合理性的估计。理性预期包含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预期平均说来是正确的。其二,经济当事人在充分利用所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个经济量作出的预期。其三,经济当事人进行作出预期时所使用的信息包含经济理论,从而得出的结果与经济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16、市场出清:

  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论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商品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以达到供求相等均衡状态。

  17、财政政策:

  为提高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出现总需求不足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政府支出、减少财政收入;相反,当总需求过热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财政政策工具包括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等。

  18、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即潜在的国民收入对应的财政收入与政府预算支出之间的差额。以此为标准,可消除收入的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态势。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是紧缩的,反之是扩张的。

  19、货币政策:

  是指通过银行制度规定,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利率,以便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是逆经济风向的。主要手段有变动法定准备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以及道义劝告、放宽信贷条件、放松抵押贷款数量和信贷配额等辅助性手段。这些手段常配合使用。

  20、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

  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机制。西方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功能。财政制度的自发稳定作用是通过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从财政收入方面看,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相应地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税收减少导致总需求增加,因而将促使经济回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失业率下降,收入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从而起到抑制经济繁荣的作用。从财政支出方面看,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

推荐简章

更多

    相关文章

    0/300
    精彩留言
    暂无数据
    暂无留言

    热门学校

    更多

    热门专题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2024年在职研究生报名时间、报名入口、报考条件 2024年郑州大学在职研究生分数线 2024年中央民族大学在职研究生分数线